当代年轻人“社会化程度低”的感知与现实:矛盾与突围
日期:2025-09-09 20:40:01 / 人气:22
一、“社会化程度低”的自我感知:工作后的“分寸感”困境
很多年轻人像朋友J一样,工作后才强烈意识到自己“社会化”程度不足——初入职场面对导游、室友等角色时,不懂人情世故的焦虑扑面而来。这种感知并非个例,社交媒体上“好羡慕那些社会化程度高的人”“不会来事儿是我们的生长痛”等讨论,折射出00后群体普遍的困窘:在“偷感”盛行的当下,他们像“伪装成大人”的孩子,突然被推入复杂的社会系统,在礼仪、话语和潜规则中处处留下破绽。比如第一次上班不知道何时表达感谢、面试时纠结说多说少、公司聚餐不知如何插话,这些都是“再社会化”过程中的细节困境。
二、“社会化程度低”的底层逻辑:从教育缺失到自我探索的冲突
- 教育中社会情感能力的缺失:社会转型、过度竞争及网络社交减少,导致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社会情感能力(自我意识、自我管理、社会意识等)缺失的问题。清华大学的追踪研究发现,当代青少年出现“社恐”、缺乏沟通合作能力的“社交无能力”现象,本质是成长过程中缺少习得社会化技能的机会——社会化需要逐步练习,但催促成长的社会削减了必要的练习场景和心理支持,导致他们被推到成年人角色时,还未装备好应对世界的工具。
- 应试教育的“延迟社会化”: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让学生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进入社会后发现“优等生剧本”失效。学校里的评价体系透明,但社会规则隐性,更看重沟通、协作和“察言观色”的能力,这些无人教授的规则直接决定能否被接纳。当“长大”意味着负担和风险时,许多人选择延缓进入传统“成人生活”,这种“拒绝长大”的姿态加剧了“社会化不足”的感受。
- 成长经历与依恋模式的阻碍:童年创伤(如缺乏安全感、校园霸凌)会影响自我认知,导致社交中自我怀疑、放大负面暗示,甚至形成社交焦虑。依恋理论指出,早期与照顾者的关系会影响社会化:安全型依恋的人更敢迈出适应社会的第一步,而不安全型依恋则可能导致社交退缩。现实中,应试教育压缩情感表达空间、家庭紧张氛围削弱对外部世界的信任,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社会情感能力。
三、“一边拒斥一边学习”的矛盾:拒绝异化,寻求平衡
- 抗拒的是“异化的社会化”:年轻人抗拒的不是真正的社会化,而是被“异化”的社会化——适应病态社会规则而丧失自我的过程。过度社会化让人陷入消费潮流化、人际世故化、思想功利化的陷阱,把同学关系视为职场攀升的踏板。他们反感的,是被迫成为麻木、假面、精致利己的人,而非社交本身。
- 健康社会化的核心:保持主体性的连接:真正的社会化不是放弃自我,而是在保持主体性的同时学习与他人建立联系。社会学家米德的“主我与客我”理论、库利的“镜中我”理论都强调,自我意识通过与他人互动形成。社会化是学习扮演不同角色(学生、员工、朋友)的过程,通过与他人的碰撞,才能了解“自己”是谁。
- 选择性适应:寻找平衡的智慧:当代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“社会化”,他们更注重个人生活质量,不再试图融入所有人,而是“找到同频”的人。社会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社会规则,而是选择性采纳——既能适应社会生存需求,又能保留自我个性。就像哈佛大学的长寿研究显示,最幸福的人是能平衡社交需求与独处时间、忠于自我的人,并非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人。
(注:文中引用标记对应搜索结果中的《中国教育报》2024年评论、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团队研究、《社会性动物》一书及哈佛大学75年长寿研究等内容)
作者:星欧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广东,将迎来一条跨市地铁线09-09
- 当代年轻人“社会化程度低”的感...09-09
- 美国中产 “坠落”:技术浪潮下的...09-09
- 大厂 AI 岗需求增 10 倍,背后的...09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