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京照相馆》:回归叙事本质,探寻电影创作新方向
日期:2025-08-05 11:54:24 / 人气:40

时隔5个月,《南京照相馆》在工作日票房实现连续一周破亿,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针,也让人们看到暑期档冲击40亿 + 票房的希望。这部电影的成功,不仅在于其亮眼的市场表现,更在于它为电影创作带来了诸多启示。
主流叙事的新呈现
自1987年提出主旋律概念以来,这一类型电影经历了多轮更迭。从新世纪初探索融合商业类型片,诞生了《战狼2》《长津湖》系列等成功作品,到后来有学者认为应将主旋律更名为新主流电影,如《流浪地球2》《唐探1900》。然而,主流叙事与娱乐性的结合始终存在矛盾,引发舆论争议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出现标志着主流叙事以返璞归真的方式呈现。编剧许渌洋表示,创作之初就明确要做严肃题材,克制娱乐性呈现,靠叙事力度“击穿”观众情绪。在当下电影行业追求工业发展、制造华丽视效却让观众视觉阈值升高的背景下,《南京照相馆》回归内容,形成了多点式、发散状的口碑传播,预示着电影创作应回归本质,追求纯粹的叙事力量。
“侧写”策略与细节魅力
提到南京大屠杀题材,很多人会以为电影会采用直白的“哭片”手法煽情。但《南京照相馆》反其道而行之,对残忍画面呈现克制,将镜头对准加害者,而非消费受害者苦难。例如呈现慰安制受害者遭遇时,镜头聚焦日军毫无怜悯的脸庞和溃烂身体。这种“侧写”策略形成了反差叙事,让观众产生久违的感动。
观众热衷于“拿放大镜”看电影,扒出邮差编号“1213”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、毓秀唱抗战戏《四季歌》、最后活下来两人姓氏连起来是“金林”等细节“彩蛋”。这些是编剧团队精心埋下的“信息矩阵”。在短视频时代,电影面临信息量竞争,需要用高颗粒度、高分辨率的细节呈现给观众独特体验。许渌洋认为,电影要讲清楚信息,依赖讲故事的基本功,《南京照相馆》不仅讲明白外部A故事(一群普通百姓从求生到舍身传递相片),还让内部B故事(阿泰对伊藤友谊的认知转变)引发广泛讨论。“我们不是朋友”这句台词让观众深刻思考,正如许渌洋所说:“当阿泰明白朋友关系背后付出的代价是什么,才知道如何做出他的选择。当下的我们也是如此,知道过去发生过什么,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。”
贴近时代的人物塑造
过去战争题材创作常借鉴好莱坞反战片叙事模板,塑造有良知的加害者“反思怪”,引发争议。《南京照相馆》选择将人物样本选取权力交给观众,站在观众角度,以关照普通老百姓的真诚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。影片选取的人物如快递员阿泰、十八线小演员毓秀、小商贩老金一家、片警宋存义、留过洋的凤凰男王广海等,都是贴近当下观众生活的普通人。
这些原本过着平常日子的普通人,突然卷入屠杀,他们的认知随局势变化而改变。阿泰、老金、宋存义从“求生”的畏惧转变为“赴死”的反抗。许渌洋认为,塑造人物可以复杂有“毛边”,但大层面要有高的站位,创作者要对世界变化和当今困境有全面认知,保证人物符合时代所需。他和申奥作为北京小孩,关心时代位置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,这种胸怀祖国、放眼世界的视角也融入到电影创作中。
电影手艺人的坚守
许渌洋将自己比作电影圈的“老金”,认为编剧是职业、工种和手艺,要先练好技术,再谈艺术追求。好莱坞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工种帮助编剧完成叙事系统,而中国电影要摸索出自己的主流叙事体系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常倾向于培养金字塔尖的艺术家,而忽视了大多数创作者。许渌洋和申奥受宁浩导演“魔鬼训练”,通过近十年实践与训练,沉淀出叙事手艺,成就了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叙事力量。他们认为艺术先有“技”再有“艺”,很多商业片导演因基本功不扎实,犯故事原理基本错误,导致影片卖座不佳。
许渌洋和申奥希望做干到70岁以上的手艺人,成为电影行业的“老金”,也希望中国电影有更多这样的“老金”,专注于提升技艺,为故事和观众服务,推动中国电影健康发展。
作者:星欧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《去“湘”当有味的地方》四地烧...10-14
- 舒淇的“恶意屏蔽术”:在荆棘路...10-14
- 从央视一姐到带货主播:李思思的...10-14
- 何超莲撇窦骁过节:3年后的“独自...10-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