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厂 AI 岗需求增 10 倍,背后的竞争有多激烈?
日期:2025-09-09 20:39:12 / 人气:16
AI 人才争夺战正进入白热化阶段。职场社交平台脉脉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超 1000 家企业扎堆角逐人工智能人才,仅 10 家企业就释放 1.1 万个岗位,平均最低月薪超 4.7 万元,实习生日薪可达 4000 元;2025 年春招首周,AI 工程师以 21319 元的平均招聘月薪稳居职业薪资榜首。从字节跳动为知名院校算法博士开出日薪上千元实习 offer,到 MiniMax 大模型算法工程师实习生岗位标注 “3.5 万 - 7 万元 / 月 + 16 薪”,高薪背后,是大厂与 AI 新贵们对核心人才的疯狂抢夺,而这场竞争的激烈程度,远超外界想象。
一、资源向 AI 倾斜:大厂开启 “精准增本” 模式
“以前是降本优先,现在 AI 是战略核心,预算、人力、资源当然享受优先权。”AI 行业腰部企业人士成帆的话,道出了当前科技行业的资源分配逻辑。在 “降本增效” 初步见效后,头部大厂纷纷转向 “局部增本”,将核心资源集中投向人工智能领域,开启 “精准押注” 模式。
从秋招布局可见一斑:阿里计划发放超 7000 个 offer,其中 AI 相关岗位占比超 6 成;腾讯放宽内部活水门槛,员工转岗至混元大模型、元宝等 AI 业务部门的在职要求从 1 年缩短至 3 个月;百度 IDG 技术事业群(涵盖自动驾驶、萝卜快跑等核心 AI 业务)推出重磅调薪方案,平均涨幅 20%,最高现金涨幅 50% 叠加股票涨幅 30%,激励力度远超其他业务线。脉脉数据显示,2025 年 7 月人工智能新发岗位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 10 倍,大厂的资源倾斜形成规模效应,直接拉动了岗位需求的爆发式增长。
为吸引人才,企业不仅开出高薪,还叠加了多元福利:期权、股权、户口成为标配,头部大厂尤其擅长以 “户口 + 稳定资源” 组合拳抢夺应届生与高端人才。成帆透露,AI 岗位薪资存在明显分层 —— 技术岗薪资远高于职能岗,其中模型训练、算法、AI Infra(人工智能基础设施)等核心技术岗薪资最高,而职能岗并不会因身处 AI 行业而获得溢价,“薪资高低,最终还是看是否直接参与 AI 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”。
二、人才流向反转:从 “大厂平替” 回归 “大厂核心”
2024 年春招,“大厂平替” 曾是求职热词,超 80% 职场人考虑转向文远知行、月之暗面等 AI 垂直赛道新贵,55% 的人甚至愿意接受降薪。但短短一年后,人才流向悄然反转,求职者重新将目光聚焦大厂 AI 业务,“稳定的资源支持 + 高薪激励” 成为核心吸引力。
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计算机系学生杨致远的选择颇具代表性。他曾在微软、三态股份等公司 AI 岗位实习,最高日薪 400 元,2025 年却主动选择加入某大厂中台部门担任 AI 产品经理实习生,即便该岗位本科生实习薪资低于此前公司。“比起短期薪资,我更看重大厂的试错空间。” 杨致远解释,大厂稳定的现金流能支持多线 AI 产品研发,实习生可接触到多元化项目,快速积累全流程实操经验,“这些经验是小公司单一产品给不了的,对长期职业发展更有价值”。
不过,大厂 AI 岗位的高回报也伴随着高强度压力。杨致远在微软实习时,每日工作 8-9 小时是常态,还需穿插跨国早会,考核指标直接与 “AI 生成代码量”“业务赋能效果” 挂钩。“以前研发看过程,现在看结果 —— 必须用好 AI,拿出实际产出。” 这种 “结果导向” 的氛围,成为大厂 AI 团队的普遍常态。
值得注意的是,人才流动呈现 “AI 业务导向” 特征。脉脉商业运营总监杨滢指出,大厂 AI 岗位已从 “泛化招聘” 转向 “垂直细分”,算法岗需求细化至大模型、量子计算、机器人等领域,而 Java 开发、iOS 工程师等基础技术岗需求大幅下滑。同时,行业内 “跳槽活跃” 现象明显,脉脉数据显示,2025 年 7 月有 41.07% 的国内 AI 头部公司员工处于 “正在看机会” 状态,人才在大厂与优质 AI 新贵间的流动更加频繁。
三、竞争门槛升级:3 个月不创新就可能被淘汰
高薪与热需求背后,是 AI 行业不断抬高的准入门槛与残酷的淘汰机制。如今,AI 岗位的竞争已不再是 “简历筛选” 那么简单,而是对学历、技术能力、项目经验乃至创新思维的全方位考核。
从招聘要求来看,高端 AI 岗位的 “门槛” 高不可攀。MiniMax 月薪 7 万元的实习岗,虽标注 “经验不限”,却要求 “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过高质量论文”;其他企业 3 万 - 5 万元的 AI 实习岗,普遍要求博士学历、学科竞赛获奖经历或机器学习实战经验。智谱 AI 对 “智能体工程师” 的要求更为具体:需具备 20% 的 prompt 工程师能力、20% 的代码能力和 60% 的 AI 产品思维,既要能实现技术落地,还要具备将技术转化为用户友好产品的洞察力。
学历与背景偏好也愈发明显。成帆透露,行业内核心人才多来自国内外名校与大厂,“具备管理职级、带过完整项目团队的人,薪资才能拿到顶级水平”;而妙妙所在的 AI 公司则更青睐海归人才,“有海外名校与知名 tech 公司实习经验的人,薪资定级和项目资源支持会明显倾斜”。
更残酷的是行业 “淘汰法则”。成帆直言:“在 AI 行业,3 个月不出新东西、没有爆款产品,基本就会被对手超越,团队也可能面临解散风险。” 曾上榜 “大厂平替推荐榜” 的某 AI 公司,就因研发压力与资金问题,从千人规模缩减至 200 多人。这种 “快速迭代、优胜劣汰” 的节奏,让从业者时刻处于高压状态,也倒逼求职者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。
此外,大厂还在改变招聘策略以提前锁定人才。由于高校 AI 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,大厂已弱化 “校招季集中招聘” 模式,转向全年持续招聘,通过实习、项目合作等方式提前 “预定” 优秀人才。杨滢表示:“无论是大厂还是新贵,求职者更应关注公司业务是否聚焦 AI、能否提供成长空间,而非单纯迷信‘大厂光环’或‘新贵热度’。”
综上,大厂 AI 岗需求激增的背后,是一场 “资源、人才、创新” 的三重博弈。对求职者而言,这既是机遇 —— 高薪与成长空间并存;也是挑战 —— 高门槛与高压力如影随形。唯有精准定位自身优势,持续深耕核心技术,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作者:星欧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广东,将迎来一条跨市地铁线09-09
- 当代年轻人“社会化程度低”的感...09-09
- 美国中产 “坠落”:技术浪潮下的...09-09
- 大厂 AI 岗需求增 10 倍,背后的...09-0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