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赢家,批量“放弃”清华北大?

日期:2025-08-31 14:50:36 / 人气:50


又到开学季,准大学生们即将踏上前往心仪大学的征程。往年,清华北大是无数高分学霸的梦想终点,但今年情况有了显著变化,高考学霸主动放弃清华北大的消息接连登上热搜,引发社会广泛关注。

高薪专业,正在击败清北光环

放弃清北冷门专业成趋势

今年高考招考季,众多高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,放弃清北冷门专业的现象屡见不鲜。7月初,江西瑞昌一中的三名理科尖子生放弃报考清北的冷门专业,转而选择复旦、上海交大等学校的人工智能、金融等专业。然而,他们的这一选择引发了班主任的不满,班主任在微信群指责学生“以自我为中心”“辜负学校百万投入”,随后解散群聊并称这是教育的失败。这一矛盾最终以校方致歉、教师检讨收场,也凸显了学校培养清北生的奖励机制与学生未来选择之间的冲突。

无独有偶,2019年考上北大护理系的郭恩惠,只在北大上了一节护理课就决定退学重考清华工科,如今已是清华电气工程的大四学生并等待进入研究生阶段。他多次提到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公司,做“高精尖产业”,并劝告学弟学妹报考前要充分了解专业。7月中旬,因学生不服从调剂,北大在湖北招生出现空档,且在广东、陕西、云南、内蒙古等地本科提前批招录中也出现类似情况。而那些放弃清北光环的学生,大多涌向高薪专业。

高薪专业吸引力十足

高考取得677分的考生万鑫宇,在北大参加强基面试时接到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的电话。报志愿截止当天,他放弃了北大、复旦、交大等顶尖名校,报考了浙江民办院校西湖大学。他表示西湖大学的氛围吸引他,想在那里研究半导体。据2024年最新薪酬调研,中国半导体行业社招工程师平均年薪约34万元,博士且有10年经验者平均年薪可达105万元。

北京一位取得679高分的考生,通过北大强基计划却拒绝服从专业调剂,选择浙大的人工智能专业,原因是该专业是浙大强势学科,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契合,且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也是浙大校友。此外,香港医科也成为学霸和家长关注的重点。虽“广东高考屏蔽生杨某放弃清北,选择港大牙科,获168万港元奖学金”消息权威信源未找到,校方也未官方回应,但高考学霸涌入香港高校是近年来的志愿新趋势。香港大学牙医学科在QS排名中常年位居全球前三、亚洲第一,本科毕业后起薪达6万港币(约合人民币5.5万),三五年后年入百万很普遍,而清北本科毕业生工作五年后平均月薪约为2.4万元人民币。

清北指数引发思考

在高考学霸批量放弃清北之前,人们对清北的态度已在悄然变化。近几年互联网出现“清北指数”这一概念,常以惊悚标题如“清北浓度,是判断一个行业走向死亡的标志”引发关注。网友举例,2005年清北毕业生就业意向首选外企,随后外企发展受限;2008年首选银行、国企,很快国央企限薪;2015年批量进入互联网行业,随后互联网泡沫出现;2019年大批入职国际学校老师,国际学校却招不到学生。这些现象虽遭网络质疑,但反映出人们在选择专业时,更看重就业前景这一现实问题。

稳定未来,击败清北光环

军校成为热门选择

今年夏天,除了高薪专业,军校也吸引了众多学霸。河南省高考物理类状元代易瓒以总分724的成绩报考了国防科技大学,就读航天相关专业。国防科技大学被誉为“军中小清华”,入学即入军籍,享受军人待遇,在校期间学费全免,住宿、服装、饮食由国家承担,每月还发放生活津贴。大学本科毕业生通常会被授予中尉军衔,硕士学位授予上尉军衔,博士学位授予少校军衔,毕业生可直接享受军官待遇。今年,山西汾阳考生张世巍高考取得658分,选择报考陆军工程大学;湖北武汉的刘思源高考成绩637分,选择报考信息支援部队工程大学;河南洛阳的赵飞扬以高考成绩639分录为空军飞行学员,入围“双学籍”飞行学员选拔。

警校受青睐

警校也是今年夏天的热门志愿。作者山西老家的表弟高考取得593分,报考的4个志愿全是警察学院。虽然警校已不再包分配,毕业生需参加考试通过考核才能成为警察,但全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应届毕业生(含研究生)可参加公安联考,其通过率比公务员考试高很多。在“宇宙尽头是编制”的观念影响下,且考编竞争压力不断提前,许多家庭认为与其读四年其他专业后再选择有限的考公岗位,不如一开始就选择离编制更近的警校,部分省属警校的录取分数甚至直逼985高校。

高考志愿来到衡量“教育回报率”时代

选择提前至高考志愿阶段

过去,关于选择“高薪”还是“稳定”的讨论往往出现在本科/研究生毕业季,而今年这道人生选择题被提前到了高考志愿阶段。学生和家长更关心学什么专业能更好就业,他们清晰地意识到高考是教育投资的兑现时刻,选错赛道可能浪费四年青春和前期努力。因此,越来越多家庭把高等教育的“投资回报率”摆在首位,希望未来就业要么薪水高前景好,要么工作足够稳定。

高校专业调整

这种对教育回报率的重视,倒逼高校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。2024年一年,全国因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”,被撤销的专业布点高达1670个,2025年各大高校撤销专业的消息也不断传来,原因包括就业率低、社会需求不足、专业设置陈旧、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等。同时,新兴专业也在不断涌现。

就业难题与志愿审慎

然而,就业难题依然严峻。据智联招聘数据,202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55.5%,近一半毕业生面临“毕业即失业”。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222万人,较2024年增加43万人,再创历史新高。就业越难,学生和家长对大学志愿的态度就越审慎,他们不得不考虑未来四年家庭的投入能换来什么样的工作。大学对学生和家庭的意义也发生变化,从自由追梦的青春变成关于投资回报的博弈。如今,学生报考时所谓的“自由”往往伴随着家庭期望、社会压力和现实环境的裹挟,在就业、收入和未来生活等现实问题面前,谈论热爱和向往显得空泛,没人能逃避“未来如何养活自己”的质问。

作者:星欧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星欧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