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贝贾国龙斥罗永浩 “网络黑社会”!后者宣战:一律绝交,起诉到底

日期:2025-09-15 18:02:38 / 人气:6


西贝与罗永浩的 “预制菜之争” 已从消费纠纷彻底升级为名誉权大战。9 月 14 日晚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行业群内的表态截图流出,将罗永浩斥为 “网络黑嘴”“网络黑社会”,这番言论瞬间点燃新的舆论战火。而罗永浩则以 “智力有问题” 回怼,并宣布起诉、悬赏取证,甚至放言 “劝和者一律绝交”,让这场持续半月的争议彻底走向不可调和的境地。

一、矛盾升级:贾国龙 “认错又宣战”,定性言论引爆新冲突

自 9 月罗永浩吐槽西贝 “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得贵” 以来,双方的拉扯已历经 “贾国龙开发布会否认→西贝开放后厨反曝问题→公众质疑公关强硬” 等多轮发酵。而 9 月 14 日贾国龙在行业群内的表态,看似先 “认错”,实则用定性言论将矛盾推向新高潮。
从流出的截图可见,贾国龙的表态呈现明显的 “分裂感”:一方面他承认 “应对方式有错,改”,提出 “向胖东来学习,做透明的西贝”,摆出 “顾客至上” 的姿态;另一方面却直指罗永浩是 “网络黑嘴”“网络黑社会”,同时又矛盾地表示 “他打醒了我,算变相帮西贝进步”。红星新闻从相关人士处证实截图属实,这意味着这番言论并非误传,而是贾国龙经过权衡后的公开表态。
这番言论的争议点在于:将消费者的公开吐槽直接定性为 “黑社会” 行为,不仅否定了罗永浩作为消费者的发声权利,更用带有暴力色彩的词汇激化了对立。在公众看来,即便西贝认为自身无错,也应聚焦 “预制菜定义”“消费者知情权” 等核心问题回应,而非对个人进行攻击性定性 —— 这与其此前 “要起诉罗永浩” 的强硬姿态一脉相承,却比单纯的法律威胁更易引发反感。

二、罗永浩强硬反击:从 “吐槽者” 变 “宣战者”,悬赏取证加码对抗

对于贾国龙的 “黑社会” 定性,罗永浩的反击堪称 “雷霆万钧”。在得知相关言论后,他首先在直播间斥责贾国龙 “智力有问题”,强调自己仅是 “作为顾客吐槽用餐体验”,却遭到 “无端污名化”,质问 “顾客抱怨一次就成黑社会?”
随后,罗永浩的行动迅速升级:咨询律师后认定贾国龙言论构成名誉侵权,正式宣布起诉;重启对西贝的监督,推出 “悬赏 1000 元 / 份” 征集西贝在售预制菜证据的活动,号召网友 “用合法手段战斗到底”;更在社交平台发文放狠话:“好,贾国龙,那这件事我们没法揭过去了。在中间再劝我的朋友,我们一律绝交吧。”
“一律绝交” 的表态,彻底断绝了双方私下和解的可能,也显示出罗永浩此次 “战斗到底” 的决心。从最初的 “消费者吐槽” 到如今的 “名誉权维权者”,罗永浩的角色转变背后,是对 “被定性为黑社会” 的强烈反弹 —— 在公众认知中,“黑社会” 属于严重的负面标签,对其个人声誉及商业形象均构成实质损害,这也让这场争议从 “商业纠纷” 彻底转向 “个人名誉保卫战”。

三、争议核心:从 “预制菜定义” 到 “话语权争夺”,双方陷入认知错位

回顾整个事件的演变,双方的核心矛盾早已超越 “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” 本身,陷入了多重认知错位,而贾国龙的定性言论则让这种错位彻底激化。

(一)“预制菜定义” 的认知差:法律标准与消费者感知的割裂

这是争议的起点。西贝坚持 “国家定义”—— 认为预制菜特指 “预包装加热即食的料理包”,自家使用的 “中央厨房加工、冷冻运输、门店加热的半成品” 不属于此范畴;而罗永浩及众多消费者则秉持 “朴素认知”—— 只要不是 “门店现炒现做”,均属于 “预制”,关键在于 “消费者是否知情”。
此前西贝开放后厨直播反曝 “员工操作不规范”“厨师无证上岗” 等问题,更让公众对其 “现场制作” 的说法产生怀疑。在这种信任基础薄弱的背景下,贾国龙不聚焦 “如何明确告知消费者菜品加工方式”,反而攻击吐槽者,自然难以获得公众认同。

(二)“企业与消费者关系” 的定位差:“打明牌” 与 “讲共情” 的失衡

贾国龙在表态中提出 “做透明的西贝,向胖东来学习”,但 “透明” 的前提是 “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与话语权”。胖东来的成功不仅在于 “商品透明”,更在于 “与顾客平等对话的共情能力”。而西贝的一系列操作 —— 从最初否认 “有预制菜”,到召开 “1.8 万人动员大会” 将舆论战视为 “战争”,再到如今将消费者吐槽定性为 “黑社会行为”,始终透露出 “企业高高在上” 的强硬姿态,与 “顾客虐我千百遍,我待顾客如初恋” 的表态形成鲜明反差。
罗永浩的核心诉求从始至终是 “推动餐厅标注预制菜,保障消费者知情权”,这一诉求击中了大众对 “餐饮透明化” 的普遍期待。因此,即便罗永浩的 “太恶心了” 等表述略显激烈,仍能获得不少消费者的共鸣;而贾国龙的定性言论,则被解读为 “回避问题、攻击提出问题的人”,进一步削弱了品牌好感度。

四、事件影响:西贝陷入 “自证陷阱”,罗永浩收割舆论同情

截至目前,这场争议对双方的影响已呈现明显分化:西贝的品牌形象持续受损,而罗永浩则在舆论场中占据上风。
对西贝而言,从 “预制菜争议” 到 “名誉权大战”,其始终未能跳出 “自证陷阱”—— 为了证明 “没有预制菜”,开放后厨却曝出新问题;为了反击吐槽,召开动员大会被批 “激化矛盾”;如今试图用 “向胖东来学习” 挽回形象,却又因攻击消费者引发新争议。每一次回应都未能解决核心的 “知情权问题”,反而不断消耗公众信任。有网友留言:“与其骂罗永浩,不如赶紧出台‘菜品加工方式标注制度’,这才是对消费者最实在的回应。”
对罗永浩而言,贾国龙的 “黑社会” 定性意外帮他 “巩固了立场”。原本部分公众认为他 “小题大做”,但在 “被污名化” 后,更多人开始同情其 “作为消费者发声反遭攻击” 的遭遇。而 “悬赏取证”“起诉维权”“劝和者绝交” 等一系列强硬行动,进一步强化了他 “敢说敢做” 的公众形象,甚至有网友调侃 “罗永浩这是要从‘带货主播’转型‘餐饮监督达人’了”。

结语:从 “纠纷” 到 “大战”,没有赢家的舆论博弈

这场由一顿饭引发的争议,如今已演变为 “企业创始人与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大战”,但仔细审视便会发现,这场博弈或许没有真正的赢家。
对西贝来说,即便最终在法律上证明 “未构成侵权”,品牌形象所受的损害也难以短期内修复 ——“不尊重消费者”“公关强硬” 的标签已深入人心,而餐饮行业最珍贵的正是消费者信任。对罗永浩而言,虽然暂时收割了舆论同情,但 “一律绝交” 的狠话略显极端,若后续悬赏取证等行动出现偏差,也可能引发 “过度维权” 的质疑。
归根结底,这场争议的本质是 “餐饮透明化需求” 与 “企业传统经营思维” 的碰撞。若西贝能早日聚焦 “如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”,而非纠结于 “预制菜的法律定义” 与 “攻击吐槽者”;若罗永浩能以更理性的方式推动诉求,这场争议本不必走到 “绝交、起诉” 的地步。如今,法律将成为最终的裁判者,但消费者心中的 “天平”,早已在双方的一次次表态中完成了倾斜。

作者:星欧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星欧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