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死亡互联网理论”刷屏硅谷:AI浪潮下的网络真实性危机
日期:2025-10-20 10:47:06 / 人气:16

近日,Reddit联合创始人Alexis Ohanian一句“如今的互联网,大部分已经死了”引发热议。他口中的“互联网死亡”并非指网络停运,而是互联网正被铺天盖地的AI生成内容淹没,失去了真实的生命力。从旅行大V收到粉丝推荐的“不存在景点”,到网友刷到充满“AI味”的推文,“死亡互联网理论”(DIT,Dead Internet Theory)已从论坛思潮逐渐走向现实,成为AI时代互联网生态面临的核心挑战。
一、不真实,毋宁死:“死亡互联网理论”的起源与核心
“死亡互联网理论”的核心态度是“不真实,毋宁死”,它认为真实是互联网的生命,失去真实性即宣告互联网“死亡”。该理论最早由用户IlluminatiPirate于2021年在Agora Road论坛提出,定义为“大多数互联网变得虚假”。其思潮流行的背后,是互联网“真实感”的逐渐丧失:早期互联网有机的、用户驱动的特性逐渐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依赖计算机生成内容维持活跃度。
生成式AI的出现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更多“现实支撑”。ChatGPT等工具的普及,让AI生成内容在社交媒体中被广泛用于放大点赞、评论、分享数据,甚至伪装成人类进行互动。OpenAI创始人Sam Altman也坦言,Reddit上泛滥的“AI腔调(LLM-speak)”让人际互动“感觉很假”,他承认“现在的确存在很多由大模型驱动的Twitter账号”,侧面印证了AI对网络真实性的侵蚀。
二、AI加速“死亡”:从内容泛滥到模型崩溃的升级版危机
当前如火如荼的AI浪潮,正按下“互联网死亡”的加速键,并催生了升级版危机。数据显示,机器人流量已占据互联网流量的半壁江山:Cloudflare监测显示机器人流量约占整体应用流量的31%,部分时段超越人类访问;Imperva《2025年Bad Bot Report》指出,2024年自动化流量达51%,其中恶意“坏机器人”占比升至37%。这些AI驱动的“坏机器人”不仅生成空洞评论,还会制造虚假数据扭曲企业业绩,甚至伪装人类行为误导用户。
更严峻的是,AI正逐步接管人类表达领域。Graphite数据记录了里程碑时刻:2024年11月,网络上AI生成文章数量首次超过人类撰写文章。随着AI生成内容质量提升、成本降低、速度加快,其占比还将持续增长,这不仅改变信息来源结构,更在重塑网络生态真实感的“基线”,甚至可能引发“模型崩溃”。
牛津大学等机构在《递归的诅咒:在AI生成数据上再训练会导致模型遗忘》论文中证实,大模型使用AI生成数据递归训练时,会逐渐“忘记”原始人类语言分布细节,丢失多样性并趋于同质化,最终导致模型崩溃——如同照片在复印件基础上反复复印,最终变得模糊失真。当劣质AI内容不断用于训练,将形成“劣质内容-差模型-更劣质内容”的恶性循环,加剧互联网“死亡”程度。
三、破局之道:在人机共生中守住“真实”火种
面对AI对互联网真实性的冲击,行业与监管层已开始行动。Google CEO Sundar Pichai认为,AI回答与人类内容的协同将成搜索引擎主流交互范式;英伟达CEO黄仁勋则将AIGC视作通用技术,强调其嵌入工作流的价值。但核心难题在于,人类与AI的“共生关系”让内容区分愈发困难——许多AI内容背后有人类引导、编辑,二者并非非此即彼。
尽管如此,“真实性”仍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。Sam Altman提出“好不好比是不是AI产出更重要”,但强调需“可验证的来源”与治理工具识别AI内容以提升信任;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呼吁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应对AI“出其不意”的错误;Elon Musk则主张构建平台级“内容鉴别器”检测深伪内容。YouTube、Meta等平台已出台“贴标”“降权限变现”等措施限制AI灌水内容扩散。
监管层面也在加码:美国2025年5月出台《TAKE IT DOWN 法案》,将故意发布AI生成非同意亲密图像定为犯罪;欧盟《AI法案》明确合成内容必须标识、人机交互需透明提示。正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Stefano Soatto所言,“并非所有AI生成内容都是垃圾内容”,人机共生时代的关键,不在于区分人类与AI,而在于让AI服务于人类的真实需求。无论技术如何演进,守住“真实”的火种,才能让互联网与数字生命保持生命力。
作者:星欧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实探预制菜生产厂,你点的外卖为...10-20
- 市场观察:中美贸易摩擦下市场调...10-20
- 五粮液“双十一”前提示:注意这...10-20
- “死亡互联网理论”刷屏硅谷:A...10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