檀健次王安宇国庆档挑大梁!新时期剧圈流量小生闯影坛,还好搞吗?
日期:2025-10-14 14:53:43 / 人气:7

新一代的流量小生,正在风风火火闯影坛。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,八部国产新片的六部,都有青年流量男星出演主要角色。
若看戏份和番位,《志愿军:浴血和平》中的陈飞宇是战争群像中的一员,《刺杀小说家2》中的丁程鑫的戏份也不算多,《浪浪人生》中的范丞丞是二番,《震耳欲聋》《三国的星空第一部》中的檀健次、《毕正明的证明》中的王安宇,则是一番主演/配音。
以上几位在国庆档露脸的流量小生中,年纪最小的“时代少年团”成员丁程鑫,是走了顶流舞台偶像直接进军影视圈的路子,和队友刘耀文类似;稍大一点的陈飞宇和范丞丞则并不缺电影履历。并且,《志愿军3》和《刺杀小说家2》有群星群像,《浪浪人生》有黄渤,三位小生并非挑大梁的角色,电影无论成败,他们承担的压力都相对有限,这样安全边际较宽的出演,倒也没那么值得大书特书。
相比之下,更值得关注的,其实是影坛“半新人”檀健次和“纯新人”王安宇。这两位从偶像剧中走出的新晋流量,以电影绝对主演身份参与国庆档角逐——其间的成败得失,也算是给不少处境类似的流量小生趟路。
一、檀健次:凭实力闯入门槛,口碑票房双丰收
严格来说,檀健次不算影坛新人。他在拼盘爱情电影《宠·爱》中主演过一个单元,在和张婧仪搭档的爱情片《被我弄丢的你》中首次担纲电影男一号。但必须得说,檀健次主演《震耳欲聋》的性质,仍和出演以上两部以类型/档期主题为最大卖点的电影完全不同:绝对大男主,现实题材,灰度人设,这基本符合“正经演电影”的范畴,属于既考验演员综合实力、也考验人气号召力的“单扛”作品。
而目前,《震耳欲聋》的实时票房超过1.9亿,豆瓣评分7.5为国庆档新片最高,檀健次的表演得到观众广泛赞扬,可以认定,这个电影圈,是让檀健次闯进来了。
二、王安宇:初闯影坛遇考验,口碑发酵待观察
至于王安宇主演的《毕正明的证明》,成绩相对要差一些。目前影片票房突破6000万,这样的市场表现没有达到出品方预期。不过影片的各平台反响都不差,从档期后段开始,口碑也逐渐发酵,最终票房甚至有望冲击9000万。对于一部由影坛新人主演、各方条件在国庆档都不占优的中等成本影片而言,绝对算不上是多差的结果。当然,前提是片方自己不要抱太不切实际的期待。王安宇初闯影坛的答卷,可以评个“待定”。
三、行业观望:渴望与胆怯交织的复杂心态
檀健次和王安宇的先行,其实只是“测试服”。其余偶像小生中,白敬亭、王鹤棣、丁禹兮等几位,也已经有杀青的主演商业片待映,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号召力,也即将接受电影市场的残酷检验。但其实,更多的剧圈小生们,还处在对电影既“向往”又“害怕”的观望状态。
甚至已经“上车”的王安宇自己,在接到电影邀约时的第一反应,也是:“居然有人找我演电影?”至于那些还没有主演过电影的剧圈小生们,大多对电影有着复杂的渴望。2023年,陈哲远在综艺《青春环游记》中说,演电影可望而不可及,能先把剧演好,就已经不容易;2024年,刘宇宁则对《中国电影报道》说“不太敢演电影”。很显然,对于这批因偶像剧走红的小生而言,电影意味着更高的层次,以及更大的压力。
四、电影的“上位”属性与现实挑战
虽然在新时期,“电影咖”高于“剧咖”的鄙视链老调已不那么绝对,但这不意味着“演电影”相对于“演剧”的那些高要求、高收益完全消失了。总体上,比起单位制作成本较低的剧集,电影依旧意味着更高的品质、格调;比起相对平铺直叙的剧集表演,电影表演依旧意味着更高的凝练性和难度;比起花样繁多、但都有很大注水空间的剧集和社媒数据,电影票房依旧意味着更直观、更不掺水分的市场认可度。
上个月,辛芷蕾荣膺威尼斯影后殊荣,其前经纪人梁婷也因此吸到了一波流量。彼时,梁婷还意外提及曾发掘的另一位顶流小生成毅,称他距离“超顶流”还有院线电影这块短板需要补齐——可见围绕在剧圈流量身边的业内人士,也很清楚“剧而优则影”是正道。
电影的“上位”属性,无论是在艺人自己心中还是在行业人心中,都还很稳固地存在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在演员流向方面,“上位”的电影却往往是“下游”。以近十年为例,排除鹿晗、王俊凯、易烊千玺等几位在舞台时期就已坐拥庞大粉丝群体、随后进军影视的顶流,再排除刘昊然、于适等少数算得上是影坛自主造血的案例,内娱近几年间数得上号的“流量男演员”,多半是被剧集捧红。
而在所有剧集中,古偶/现偶/早先曾成为风口的耽改又是名副其实的“造星机器”,从这几类作品中走出的小生中,肯定有一些外形和表演能力不合格的“南郭先生”,离开了偶像剧中角色设定、滤镜、妆造和配音的加持,光环将迅速耗散。而当前电影市场的环境对他们来说,其实并不那么讨巧。那个吴某某、李某某或鹿晗随便主演一部劣质商业片,就能收获数亿票房的“镀金时代”,早已经过去了。
不要说是镀金捞金,在现在的大环境里,一批成名影星主演电影尚不能逃离扑街风险,新人担主如果暴死,招致“对家”嘲讽不说,粉丝和金主也会人心思动,这电影圈,也真没那么好闯。面对眼下这个对“流量”远比十年前更苛刻的舆论场和电影市场,新一代的流量小生们闯荡影坛,需要交出令人信服的成果,才能不被质疑和嘲讽的声音淹没。
五、破局关键:人气与实力至少占其一,选片策略是重中之重
不掺水的人气和不掺水的实力,总得至少占一头——这不仅对于剧圈出身的偶像如此,对于舞台出身的偶像也是如此。如果你能像真正的超顶流肖战,春节档主演电影在预售阶段就干出逾3.5亿票房,即使部分作品由于投入过大而失利,由粉丝号召力撑起的市场底盘却已经被验证,不至于被电影圈“退货”。又或者,你能像昔日的易烊千玺和朱一龙、今日的檀健次一样,在剥离了“流量”“偶像派”标签后,依然具有一名合格电影演员的综合素质,那电影也可以成为你放出更大光芒的舞台。如果两头都占就更好。
当然,即使真有强大的人气或过硬的实力,在当今冷清的大环境中,进军影坛也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作品规格、恰当的角色设定、讨巧的类型题材。比如,像王安宇这样在剧圈尚称不上顶流的新晋小生,挑起国庆档商业片的大梁,担子未免过重,况且影片的警匪喜剧类型也难说有何红利可吃;相比之下,檀健次选择小成本现实题材和灰度律师大男主角色,回本压力小,又能充分发挥演技,还能得到角色人设加持,就算聪明的选片。
更“讨巧”的,恐怕是跟在中生后面“蹭好感”“蹭脸熟”、主演商业爱情片、出演拼盘电影等路线,即使事业因此急速飞升的可能性不高,但风险也较低,适时进取挑起大梁,不失为一条稳健道路。
六、影坛需要新鲜血液,机遇与挑战并存
但无论走哪条道路,只要小生们自己愿意,他们恐怕不会无人问津。而且中国影坛的演员池子不够大,早就是被媒体说过一万遍的问题:实力派的中生老叔们固然是中流砥柱,但影坛同样需要更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偶像派面孔加入。否则,观众会被少数频繁刷脸的演员搞烦,主流大片会陷入面相、体态、乃至精神上的“中年疲惫”,影坛也会因小生们一直得不到电影的历练,而出现中坚明星乃至巨星的断层。
谁也不想看到这样缺乏朝气的景象,有共识,就有机会。当然,以上对流量小生们的分析,照样适用于大多数凭借偶像剧走红的流量小花。要想延长花期,提升自己作为演员的素养和履历,早做规划冲击影坛,是一条高风险、但收益也高的路——如果可以的话,两条腿走路总归还是更稳一些。
前辈“85花”一代的教训殷鉴不远,她们的职业瓶颈,最大原因就是因为未能成功由偶像剧转型电影,进而在艺术格调、作品厚度、大导合作、国内外专业认可等方面比起70后“大花”一代差距甚远。即使以刘亦菲、杨幂、赵丽颖、唐嫣、刘诗诗为代表的“85花”们,近年来在电影方面并非毫无成就,但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,仍然谈不上在影坛站稳了,大多数的时间里,还只能停留在“中年偶像剧”的舒适圈中,裹足不前。
总之,对于剧圈当打的小生和小花们,未来一段时间,他们中的哪些人会“剧而优则影”,进军影坛的成绩又如何,有待观察。现在的选择分歧,很可能预示了他们演艺生涯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分野。
作者:星欧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《去“湘”当有味的地方》四地烧...10-14
- 舒淇的“恶意屏蔽术”:在荆棘路...10-14
- 从央视一姐到带货主播:李思思的...10-14
- 何超莲撇窦骁过节:3年后的“独自...10-14